《親子教養》如何引導孩子以多元角度看事情

《親子教養》如何引導孩子以多元角度看事情

Feb 16,2023LeeNovia

關於父母學堂

麗嬰房與耕心文教攜手合作,共同成立【父母學堂】,耗時一年半,精心規劃一套以幼兒心理學為架構的系列課程,由親職專家授課,期望協助每位爸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讓愛成為家與社會的核心力量!

 

《父母學堂》如何引導孩子以多元角度看事情

暑假期間返回南部探望父母,吃過晚餐後,依照往例一家大小陪著兩老閒話家常。聊著聊著,只見即將升上高一的小女兒抓起一張廢紙,信手描繪起桌上的瓶花來。一旁的外公邊看邊誇讚:「這孩子手真巧,不只畫得細膩逼真,好像連花朵的香氣都畫出來了。」這句話倒讓我想起,十幾年前的一段往事。

 

同樣是返鄉探親的夏日時光,同樣是入夜餐後的茶敘情景,記得娘家父親第一次看到三歲的小女兒以左手塗鴉時,非常急切嚴肅的告訴我:「左撇子很不好,妳一定要好好盯著,幫她改正過來。」我費了一番唇舌向父親說明,慣用左手的生理機制並非不正常,尤其小女兒左右兩手落差大,硬要調整為慣用右手恐怕不容易。父親雖然不再堅持,卻還是忍不住說了一句:「妳一定是沒有認真的去盯,她才會改不了。」

 

其實,就在不到半個世紀之前,我成長的年代裡,慣用左手的孩子為了這個天生傾向吃盡苦頭的場面,仍經常可見。因為當時的知識尚無法解釋慣用左手背後的生理機制,與眾不同的習性除了在某些場合容易造成不變之外,更容易被認為是「怪胎、變態」。也因此,為人父母者難免憂心,強制糾正的結果卻是在孩子心裡烙下深刻的痛苦痕跡。

 

相對的,這一代的父母看到慣用左手的孩子不但不緊張,甚至還會暗自竊喜,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他們接受了科學新知,瞭解兩側大腦的功能略有不同,慣用左手代表孩子的右腦比較發達,擁有的優勢能力也相對稀少。

 

因為想法上的改變,使得我們對同一件事情的感受、態度也有了差異,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。對於處在煩惱中的朋友或孩子,我們總習慣勸對方「換個角度想」,可見這個道理有多通俗平常。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曾說:「一個成熟的人,應該能夠創造性的工作與愛。」,人本學派的著名學者羅哲斯也提出,一個成熟的人,應該能夠對不同的經驗採取開放的態度,接納事物的多元,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足夠的彈性與尊重。希望孩子EQ好,從培養孩子「換個角度想」的能力開始,也就距離目標不遠了。

 

然而,道理簡單不代表做來容易,只告訴孩子「不要這麼想」,並不能讓孩子馬上產生想法上的改變,與情緒上的轉換。下列幾個教養方向,或許可供參考:

 

1.擴展孩子的視野與胸襟

不管是透過傳播媒體、書籍課程,或者是親自接觸與體驗,讓孩子有機會瞭解不同國家、族群、團體的文化差異,以及這些差異形成的過程與原因。例如:規劃家庭休閒活動時,不妨多安排探訪不同文化的旅行,並且和孩子一起收集相關的知識與資訊,如此不僅能幫助孩子擴展視野,也能讓孩子對不同的經驗抱持開放的胸襟。

 

2. 提升孩子對他人的瞭解與接納

在許多親子對談的場合裡,尤其是孩子提到個別差異,如「比較喜歡A老師,比較不喜歡B老師……」、「某甲很大方、某乙很小氣……」;或者是對個別差異感到好奇,如「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?那個人會那樣?」時,都可以主動告知,或者和孩子一起去探討,不同年齡、性別、成長經驗等可能造成的個別差異。

 

3.引導孩子以多元的角度看事情

當孩子與他人有衝突時,也是引導孩子發展多元觀點的最佳時機。先傾聽、同理孩子的感受,讓孩子的情緒得到抒解。之後,再引導孩子想想看「對方有沒有可能是這樣……,或者那樣……?」、「你認為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做?」、「對方的想法和立場是什麼?」,走過這個歷程的孩子,自然而然的會養成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的習慣。

 

4.鼓勵孩子對他人的尊重與欣賞

面對家中的不一致,例如夫妻之間,或者兩代之間的管教規範不同、生活作息差異等,為人父母者能夠對他人表達尊重與欣賞,孩子也自然會以父母為模範。孩子一生會碰到許多不同的長輩、老師與朋友,當孩子表達對他人尊重與欣賞時,要多肯定鼓勵他。

 

最後,也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要求孩子兼顧「我們」與「我」的利益。因為有公德心、公益感,能關懷他人的孩子,多半也比較具有同理心,而服務的經驗更能豐富孩子的生命經驗,幫助孩子粹煉「換個角度想」的能力,成為成熟圓融的EQ高手。

 

More articles

評論 (0)

這篇文章沒有評論。搶先留言!

留下意見

請注意:評論必須經過核准才能發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