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學堂線上報名
麗嬰房與耕心文教攜手合作,共同成立【父母學堂】,耗時一年半,精心規劃一套以幼兒心理學為架構的系列課程,由親職專家授課,期望協助每位爸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讓愛成為家與社會的核心力量!
我若是愈能與人維持一種免於判斷、免於評價的關係,則我將愈能使人認識:評價的基準和責任的核心都在他自己身內。
——卡爾.羅哲斯《成為一個人》
「在我們生活史的每一個時期——不論是在家裡、在學校、或在工作上——我們幾乎不斷使自己受制於外在評判的賞罰之下。……這些評判是我們自幼至老生活的一部分。……我的體驗卻告訴我:那樣做,對個人的成長絲毫無益。」羅哲斯如是說。
阿德勒綜合多年的臨床經驗,也提出所見略同的觀點,他說:「當孩子開始上學,他們對競爭的準備便遠較對合作的準備為充分。在其學校生活中,對競爭的訓練又一直持續未斷。對孩子而言,這是一種不幸。假使他擊敗了別的孩子,遙遙領先,他的不幸並不見得小於屈居人後而萬念俱灰者。在這兩種情況下,他都會變得只對自己感興趣。他的目標將不會是奉獻和施捨,而是奪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。」
非評價性的關係讓人成長
在和兒童、青少年共同工作的這些年,我深刻感受外在評價與重視比較的競爭,只會為成長與學習帶來焦慮、不樂,無法讓人體驗專注投入、盡情表現的深層快樂;如同羅哲斯所言:「一句正面的評價,就長遠的意義而言,其威脅和負面評價幾乎無分軒輊。你告訴一個人說他好,其中就必蘊涵著:你也有權利說他不好。」如果一個人的價值建立在「比他人好」的基礎上,那麼也就有可能因為「不如他人」而變得沒有存在的價值,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在每一個時刻、每一個層面都勝過他人。重視外在評價、在意比較競爭,只會讓人患得患失。
至於在為人父母這件事上,外在評價同樣是令人難受的負擔。當孩子受到師長親友賦予「天資聰穎、容貌俊秀、表現優異、討人歡喜」等讚譽時,即使行事低調的父母也難免心中竊喜,因為這似乎意味著自己在父母角色上的成功;但相對地,也就必須更加注意孩子是否能夠遙遙領先、持續不墜。尤其是在以升學為重的台灣,孩子課業上的表現更是父母引以為傲或憂心忡忡的根源,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竟成了戰戰兢兢的事,何樂之有。
人生而資質不同,最後成就如何更有許多非個人能掌握的因素。羅哲斯強調沒有保留、不做評價的「無條件正向關懷」是促使一個人成長改變最大的助力,他認為「建立一種非評價性的關係,……才能使他自在地成為一個能自負其責的人。」在我所接觸的兒童、青少年裡,確實看到無論天生資質如何,父母,特別是母親無條件的支持、跳脫世俗評價的關愛,是孩子最終得以自在展現自我、歡喜承擔責任的重要因素。
這幾年重讀幾位心理學大師的經典名著,細細讀來的同時也一邊回顧自己的成長軌跡,從而發現了媽媽的罕見奇特,她似乎有一種渾然的天真,使得她對孩子的愛無有條件,也引導著我放下評價,向內尋求自己;我既不用刻意做什麼來掙得她的注意,也無須以實現她的期待來贏取她的喜愛。
非關人物,只是趣味新奇
鄉下長大的媽媽據說出身於書香門第,媽媽沒提過家族裡誰的學歷高、誰的官位大,倒是經常和我們分享親戚聚會時某某長輩以詩詞取悅大家,或者某位長輩引述少有人知的典故等等,光聽就饒富趣味。
結婚後,媽媽繼續她的媒體生涯,因工作之故經常訪問各界名人,但在家裡她很少提及他人的頭銜,為我們介紹長輩往往只說:「這是某某阿姨、某某叔叔。」碰到特別有趣的人事物,媽媽會忍不住說個不停,讓我們身歷其境。有一回我隨媽媽去訪問嘉義有名的女詩人,時間晚了,奉上點心的詩人說:「一點心意讓妳們止飢」。「她不說吃飽,而用止飢!」媽媽一路興奮,只為這句台語的優雅美麗。於是,跟著媽媽,在我小小腦海裡烙印下的總是趣味新奇,而不是說這些話、做這些事的人物。
高三時,我第一次讀聖.修伯里的《小王子》,看到「由於他的服裝不入時,大家都不相信他。大人們就是這個樣子。」、「他穿得高貴華麗,這一來,全世界都同意了他。」我突然領悟,媽媽從來不刻意營造或避開什麼,只是本質裡似乎全然沒有這一部分的「大人」模樣,她的自然讓我多少能免於評價與比較的桎梏,跳脫條件式關係的牽絆。
安詳,來自無條件的愛
在那個重視成績的聯考時代,大考後總會發回一大張列出班上每個人每一科成績的單子。我算是讀書順利的孩子,收到成績單,爸爸會不厭其煩地算出班上每位同學的總分,再詳列全班的名次。在他得意滿足的眼神裡,我知道情感含蓄的父親在意我的成績。媽媽的反應可不相同,印象中她不曾仔細看過我的成績,也沒有和我討論過學業成就的課題;不過常聽我分享學習所得、新鮮知識,她總是跟著投入、著迷。不少認識的人家裡牆壁皆飾以孩子的獎狀,我則是到了結婚前,媽媽才拿出一疊,問我要不要隨嫁妝帶去。
考大學時,因為不願意學醫而打定主意要以心理系為第一志願,卻遭到師長們的強力反對與不斷遊說。折衷下選擇了藥學系,但經過兩年的矛盾與衝突,終究決定順從內在心靈的召喚,在那個傳統的時代與故鄉裡,惹來不少閒言閒語。父親不明言反對,擔憂與失望卻寫在長長十頁的信紙裡。媽媽對我做的重大抉擇,一向就是信任與支持到底。問她不怕別人批評?不擔心我未來沒有出路?她說:「自我的追尋比別人的評價重要」、「只要肯投入,就不怕沒出路」。
佛洛姆說:「無條件的愛是人類最深切的渴望之一,不僅兒童如此,人類的每一份子都是如此。『值得』的愛給人一種辛澀的感覺,覺得我被愛不是因為我自己,而是因為我討他的歡喜。」生命裡從來不缺需要努力去獲取的條件式父性愛,然而,我心仍有安詳,乃因母親給了我「無需值得」的愛。
評論 (0)
這篇文章沒有評論。搶先留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