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親子教養》EQ好,品格差不了

《親子教養》EQ好,品格差不了

Feb 16,2023LeeNovia

父母學堂線上報名


麗嬰房與耕心文教攜手合作,共同成立【父母學堂】,耗時一年半,精心規劃一套以幼兒心理學為架構的系列課程,由親職專家授課,期望協助每位爸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讓愛成為家與社會的核心力量!

 

幼兒園的午後,剛睡過覺、精力充沛的孩子們,三三兩兩的在學校幾個活動角落玩了起來。比較晚醒來的孩子循著空氣裡的喧鬧與歡笑聞聲前來,看場子裡一群小朋友或者玩鬼抓人、或者一起搭建積木城堡……,都想要加入團體,和大家一起遊戲。

 

只見方方大喊一聲:「我也要玩!」,興沖沖的就往遊戲場裡跑。原來玩得正起勁的幾個孩子露出為難的表情,其中一個說:「那你來當鬼」,方方馬上回答:「我才不要,我要當王!」。於是,另一個小朋友說:「我們已經不玩了!」,就把這群孩子給帶離現場,留下方方楞楞的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。

 

另一個孩子小立想加入積木角的活動。他先露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在一旁觀望,當孩子們正為某個角落的布置傷腦筋時,他笑容滿面的說:「你們要不要試試看這樣做……」,接著又等了一會兒,有一個孩子問他:「你會不會蓋動物園?」時,這時他才說:「我可以一起玩嗎?」。最後,可以想見的,小立順利的加入了團體。

 

交朋友是一輩子的課題,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而言,交友順利與否對他們更是至關緊要。人際關係好的孩子有朋友可以分享心事、一起遊玩,不僅比較能夠瞭解別人,自我價值感也比較強;人際關係差的孩子,分組時找不到同伴、下課時常常落單,不只在人際上有困難,連課業表現與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。

 

 

洞察人心為重要能力

人際關係好不好,關鍵在於孩子的人際EQ如何。無論是敏銳的覺察別人的感受與想法、機智的處理衝突或尷尬的人際情境,或者有禮貌、懂得加入團體的技巧,乃至能夠爭取同儕的支持認同,對別人發揮影響力等,都是人際EQ的重要內涵,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「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思考」,也就是「洞察人心」的能力。

 

當孩子能夠洞察別人的觀點時,通常也比較能夠有效的對回應他人的需求,並因此造成融洽的人際互動。當然,個人先天的氣質、個性,甚至對朋友的需求差異等因素,也會影響孩子的交友狀態,但研究發現,擁有這種能力的孩子的確比較容易展現同理心、採取同情的行動,面對不同的社交情境時,也比較擅長思考如何有效處理問題,並因為這些理由而獲得同儕的喜愛。

 

而社會技巧差的兒童和青少年,如果再加上易怒、具攻擊性等特質,通常比較難想像別人的感受與想法,容易產生欺負別人的行為。但即便如此,某些轉換觀點的訓練活動,還是可以幫助他們減少不當的社會行為,改善他們的人際關係。

 

心理學家歇爾曼針對孩子「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立場思考」的能力,將其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。

 

1.自我中心期:3-6歲。

孩子要大約到學齡前才能夠瞭解並辨識自己和別人不同的想法,但因為他們的認知還在自我中心的階段,因此還會有混淆的現象。

 

2.主觀期:4-9歲。

孩子因為生活經驗與人際互動增加,而逐漸瞭解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觀點,是因為他們接收到的訊息不一樣。但要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仍然有點困難。

 

3.自省期:7-12歲。

只要有適當的引導,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,也可以透過他人的觀點來覺察自己的想法、感受及行為。而且,他們知道,別人也是這樣。但受限於系統性的抽象思考能力尚未發展,要同時考量自己眼中的他人,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,對他們來說仍然有些困難。

 

4.旁觀期:10-15歲。

因為認知能力的大躍進,孩子在碰到兩人的互動情境時,逐漸發展出可以跳脫情境,想像第三者看待自己及另外那個人的觀點。譬如說:戀愛中的國中生會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關係的。

 

5.成熟期:14-成年。

孩子不僅可以了解第三者的觀點,而且逐漸認知到,除了個人考量之外,每個人的觀點其實都會受到時代背景、社會價值、社會體制等因素影響。

 

然而,歇爾曼所描繪的發展是理想的狀況,孩子是否能如此順利成長,還得看父母是否適齡適性的提供孩子需要的引導與規範。例如:有些孩子碰到別人的行為讓他不舒服時,會非常固執地認為「對方一定是故意的」,這樣的孩子極有可能「洞察人心」的能力比較低落,對於別人的意圖無法做準確的歸因,長久以往,同學們覺得和他相處麻煩,就會避之唯恐不及,也容易因此被排擠孤立。

 

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充滿敵意,或是天生特質比較負向,就會覺得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。這樣的孩子在社交上容易碰到很大的困擾,因為覺得別人是故意的,所以一定會反擊,如果在小學三、四年級沒有做這個處理,他成長路上的人際關係就會一直出問題。他需要學會延宕衝動,蒐集更多的訊息做出正確判斷後,再決定如何回應,而這正是父母的責任。

 

同理利他是關鍵品格

有了「洞察人心」的認知能力基礎,孩子才能發展出更複雜與高層的同理心。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在社交情境裡,能夠敏銳察覺情緒、即時轉換觀點,並且以和對方相似的情緒來回應,因此能夠做出比較恰當的社會行為,也容易獲得正向的人際肯定。

 

例如考試過後,班上某同學的成績遠低於預期,擔心回家被媽媽責備而哭了。具同理心的孩子能夠了解他的感受,不只安慰他還可能幫他想辦法:「你是不是擔心回家挨罵?只要告訴媽媽下次你會更努力,她就不會那麼生氣了!」。但也有些孩子對別人的感受渾然不覺,還一直催促著這位同學借他東西,或拉著他去玩,非得等到對方翻臉才會有感覺。我們可以想見,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自然容易贏得友誼。

 

了解他人的情緒,不是只有對別人負向情緒感受的同理,也包括對別人正向情緒感受的同理。例如,看到好朋友收到期待已久的生日禮物,能夠同理對方的快樂,一句「哇!你一定很高興」表達祝賀恭喜之意,對方聽了更加開心,彼此的友誼也益發深厚。

 

同理心的發展在生命很早的階段,就已經有人性做為基礎。剛出生的小嬰兒,即使吃飽了、尿片換了、沒有什麼不舒服,只要聽到別的嬰兒在哭,也會傾向用哭來回應,這樣的行為可以算是最早出現的同理反應。小嬰兒和主要照顧他的大人常常會相互模仿表情,並因此和這位大人產生情感上的聯繫,也是同理心和關心他人的重要基礎。

 

但真正的同理心,要到大約兩歲才會逐漸成長,因為孩子必須先了解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,發展出對自我情緒的意識之後,孩子才會同理他人。一直到上小學之前,孩子逐漸能夠感覺到他人的情緒,也會試著去安慰,而隨著語言能力日漸提升,孩子除了肢體表達之外,更會以言語去安慰別人。這些日常點滴的累積,讓孩子的同理心逐漸提升。

 

到了學齡階段,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,孩子對情緒的瞭解更深更廣,使用的情緒詞彙也越來越豐富。在判斷別人的感受時,能夠將對方的性格特質、情境的線索等因素一併考慮,同理心的層次也越來越高。

 

同理心是激發孩子做出利他行為——即使沒有任何獎賞,也能自動自發的做出對他人有利的行為——的重要因素。然而,有同理心並不代表孩子一定會做出利他行為,因為同理他人的苦難與悲傷,有時會帶給孩子情緒上的焦慮與不安,過多和過於強烈的苦難畫面,反而容易讓孩子為了要降低焦慮,而把焦點聚集在自己的情緒上。

 

培養人際聰明的孩子

孩子是具有同理心、能夠同情別人並做出利他行為,還是只關心自己的感受無法體恤別人的難過,天生氣質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,研究發現同理心是屬於中度受到遺傳因子影響的特質之一。

 

一般而言,天生喜歡人際互動、自我肯定度高、EQ(情緒管理能力)佳的孩子,比較會做出幫助、分享以及安慰別人痛苦的行為。相對的,EQ差的孩子不常表現出關心、同情他人,以及利他的行為。尤其是具攻擊性的孩子,通常對別人敵意較強、洞察人心的能力較低,當負面感受來的時候,他們傾向衝動行事,凡此種種都會削弱他們同理及同情的能力。至於害羞的孩子,則容易在看到他人悲傷痛苦時焦慮不安,因此無法展現對別人的關懷與同情。

 

不過,無論孩子天生氣質如何,後天的家庭教養對於調整孩子人際EQ與品格的發展,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。至於如何做,幾個原則提供父母參考:

 

1.從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開始

甲、敏銳地覺察孩子的情緒

面臨情緒困擾的孩子,會以頭痛沒胃口等身體症狀如、突然很沈默或喋喋不休等異於平常的行為,或者透過遊戲與幻想的內容表現出來,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和孩子相處,父母多半能夠覺察到這些變化。

 

乙、傾聽孩子表達情緒感受

敘說是瞭解自己情緒的最佳途徑,父母耐心、專注的傾聽,讓孩子有機會探索並釐清自己的情緒。

 

丙、幫助孩子建立一套情緒語彙辭典

引導孩子以適切的情緒語彙,標示自己所經歷的情緒事件,能讓孩子將抽象的感受轉化為具像的生活經驗,並體認情緒事件是可以處理的。

 

丁、幫助孩子勾勒自己的情緒特質

情緒的感受、強度、持續性因人而異,鼓勵孩子敘說、紀錄情緒事件,能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特質,發揮優點、改善缺點。

 

2.適時引導孩子瞭解他人的情緒

甲、鼓勵孩子傾聽別人的情緒

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待事情的孩子,比較能瞭解、體諒別人,這是同理心的根本,也是社交技巧的基石。

 

乙、引導孩子察言觀色

在溝通的過程中,非語言的因素佔了百分之七、八十的部分,對於非語言線索較敏銳的孩子,對於人際互動的判斷也比較精準。

 

3.培養孩子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

甲、鼓勵孩子與他人協商合作

專業分工越細,合作的需求就越高;人際互動越頻繁,與人協商的能力也越重要。透過師長的示範與引導,並有機會在生活中確實練習的孩子,最有機會發展出這項能力。

 

乙、培養孩子的幽默感

幽默不僅能夠舒緩不安與痛苦的情緒,還可以化解人際間的緊張與衝突。家裡開闢輕鬆說笑的時間,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幽默,讓孩子成為團體中的開心果。

 

丙、提升孩子的社交技巧

鼓勵孩子主動幫助別人如:「要不要我幫你……?」,或對別人做出正向的回應如:「你的想法很有趣喔!」等,對於提升孩子的人際關係都非常有幫助。

 

以身作則教出好品格

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家庭教養是影響同理、同情和利他的重要因素,而父母的以身作則更是教養成功的金科玉律。研究發現,易怒、嚴苛的父母會阻礙同理心及同情在生命早期的發展。情緒不被瞭解、接納的孩子,也不會對其他小朋友的難過表現任何關心,反而會以害怕、生氣甚至肢體攻擊等來回應。

 

而當父母親能夠溫暖地鼓勵孩子表達情緒,並且對孩子的感受展現敏感、同理的關心時,孩子自然也會關心處在痛苦中的他人。除此之外,父母應教導孩子與人為善的重要性,甚至提供孩子對他人表現同情、關心的機會,例如帶著孩子參與公益、慈善或社區服務等活動。

 
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EQ學校,父母是孩子最理想的EQ教練,只要父母自身出發,落實高EQ的教養原則,就有機會教養出能夠洞察人心、對別人既能同理又有同情,具有公德、願意利他的孩子。

 

【課程推薦】

【父母學堂】線上課程

More articles

評論 (0)

這篇文章沒有評論。搶先留言!

留下意見

請注意:評論必須經過核准才能發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