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親子教養》愛孩子,以每一個當下

《親子教養》愛孩子,以每一個當下

Feb 16,2023LeeNovia

父母學堂線上報名


麗嬰房與耕心文教攜手合作,共同成立【父母學堂】,耗時一年半,精心規劃一套以幼兒心理學為架構的系列課程,由親職專家授課,期望協助每位爸媽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讓愛成為家與社會的核心力量!

 

《父母學堂》愛孩子,以每一個當下

前言:沒有任何預期就意味著沒有傷心,沒有焦慮,沒有罣礙,沒有不祥的預感……。

一個富創造性的人,完全活在此地和此刻,是一個生活中沒有未來或過去的人。

——馬斯洛《存在心理學筆記》

 

在現代父母的身影中,我所看到最深刻的煩惱根源無非是「為過往悔恨、為未來憂慮」。無論是因為擔心孩子無能面對未來的生活,而急著把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拿去為未來做準備,或者因為悲歎自己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,而一直滯留在內疚悔恨的情緒中,都將失去把握當下、面對問題的契機。

 

家裡的大哥在他青澀的年少時期,因為受到一位非常威權的老師當眾侮辱嘲笑,開始了一段蹺課逃家的生涯。高中讀了五年,從南台灣到北台灣,一路換過五所學校。也許是心中傷痕仍在,總是在創下全校前幾名的記錄之後,又開始他反抗威權的行動。而這一切都是在大哥服完兵役,考上大學之後,才聽到他雲淡風輕的提及。

 

因為當時不明就裡,媽媽的記事本記載著做為母親心碎、無助的痕跡,但卻也記錄著媽媽絕不放棄,不斷找尋契機的努力。曾經有一段時間,大哥經常和幫派的朋友在一起,媽媽循線找到幫派的首領,向他說明大哥的情形。在那個盜亦有道的年代裡,這位頭頭感受媽媽的用心,下令不讓大哥參與任何可能違法的行動。後來大哥在台北一邊念書一邊打工,媽媽除了請老闆多關照之外,也就放手信任大哥,讓他去體驗自立更生的滋味。

 

對生命充滿懷疑的大哥,雖然取得高中文憑,自然無法順利通過聯考的試煉。然而,就在入伍後的第一封家書,大哥告訴媽媽,兩年後他一定會順利考上大學。也在後來的歲月裡實踐了他對媽媽許下的諾言。

 

我們無從瞭解大哥的內心經過什麼樣的轉折,但媽媽那「放下對未來的期待,專心一致解決問題」的身影,卻深深烙印在我的內心。

 

充分地、鮮明地、陶然忘我、聚精會神地去經驗

詩人艾莫森說:「人類不是延續便是回憶,他不活在當下;回顧的眼睛總是悲歎過去,輕忽周遭種種的富饒;他總是踮起腳尖望向未來……。除非他能超越時間,活在當下的自然中,否則他不可能快樂、堅強。」這不只是詩人敏銳的文學感受,也是人本心理學家對於健康成熟人格的看法。

 

以研究「達到人性顛峰境界者」為一生職志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,自我實現是人格成熟的極致表現,他們遇事比較能夠以問題,而不以自我的需求不得滿足、期待未能達成的煩惱為中心。

 

除此之外,他也以「比較能夠以新奇的眼光,來欣賞生活中的許多基本事物或經驗」來描繪「自我實現者」的特徵。至於如何實現自我,馬斯洛列舉的途徑包括「充分地、鮮明地、陶然忘我、聚精會神地去經驗。」並以「任何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那麼瑰麗壯闊;任何一朵花都具有令人屏息的可愛之處,縱使他已見過一百萬次;即令是他見到的第一千個嬰兒,仍如他初見到的嬰兒一般,是奧妙的傑作。」來陳述這種陶然忘我的境地。

 

自然、率真的媽媽對萬事萬物都抱持著興味盎然的關注,在我的童年時光裡,多的是和爸媽同賞夕陽、坐看秋霞的記憶。最記得年幼的弟弟吟詠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贏得滿堂彩,以及和媽媽齊唱「當晚霞滿天」,乃至淚如雨下的畫面。因居住於山城嘉義,爸媽習慣在春節期間自備零食便當,帶著我和我的兄弟們,往山裡走去;或覓得一間小學,或找到一片竹林,席子展開就是一頓豐盛的山林午餐。

 

馬斯洛描述自我實現者的另一項特徵是,「比較獨立自主,能超越文化和環境的影響」,因為其動機來自內在的成長而非匱乏的滿足,因此身外的榮耀、地位、獎賞、聲譽、威望,相對之下顯得益發不重要。他鼓勵人們「把生命視為一個有許多選擇的歷程,並且在每個抉擇的關鍵時刻選擇成長的途徑。」

 

在我徘徊於醫學與心理之間,面對傳統價值與內在聲音的衝突時,媽媽的支持非常重要,她讓我感受「盡己所能,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」就是生命最大的意義。即便後來,我在研究所畢業後離開了學術圈,懷抱著「即使面對匱乏與矛盾,還是可以活得很有意義」的心情,且歌且走,摸索出完全非典型、屬於自己的心理學之路,媽媽始終扮演著鼓勵我勇於嘗試的角色。

 

曾經在一次「發現化石」的親子之旅中,遇到這麼樣一個孩子:矯健的身手、機靈的腦袋,加上炯炯有神的雙眼,活脫脫就是個聰慧模樣。行前說明時,孩子不斷展示他豐富的知識,一旁的媽媽雖然內斂,在其他家長羨慕的眼光下,實在難掩得意之色。

 

未料,就在出發前,帶隊的老師說了一句話:「活動結束後我們要一起來看看誰挖到的化石最大?誰的最小?誰的最完整?誰的最特別?」這個孩子馬上就問:「有什麼獎品?」抵達目的地之後,因為難以想像眼前這一座山,竟然潛藏著幾百萬年前的海底生物化石,即使烈日灼人,所有的孩子都非常享受尋找化石的過程,唯獨這個孩子一路跟在老師後頭,一旦老師尋獲、挖得不錯的化石,他就開口問:「那個可不可以給我?」不只如此,當其他家長正汗流浹背地投入,與孩子合力找尋化石的同時,這個孩子的媽媽卻是打著傘,在一旁蔭涼處休息。

 

後來得知這孩子系出名門,每逢段考,家裡的長輩必定論成績行賞,長期下來,原本對事物充滿好奇的孩子,逐漸學會以獎賞做為行動的燈塔,重視結果甚於過程。我心裡為這孩子感到遺憾難過,因為看過太多的例子,知道無能感受求知過程的樂趣,即使因聰明才智得到不錯的成果,也無法讓學習延續,成為生命歡愉的泉源。

 

阿德勒曾說:要對孩子保持一種生機盎然的興趣,需要當下的全神投入,以及不時刻惦記教養目標的放下與自在。我從媽媽身上體會的,也就是「愛孩子,以每一個當下」。

 

【課程推薦】

【父母學堂】線上課程

More articles

評論 (0)

這篇文章沒有評論。搶先留言!

留下意見

請注意:評論必須經過核准才能發表